孔约在一边吐槽。
杨怀古却没有理会,而是大约猜出来作者极有可能是李云。于是也不再他看,他相信李云,一定有自己的想法,二话不说,直接在作品的顶端写下了“十”分的成绩。
孔约也是如此,见杨怀古打了满分,看都没看,上前也给打了个“十”分的满分。
一个小时后,所有的评审都已经完毕,通过电脑主机核对,大屏幕上一百部作品展列其上。
第一名,寒蝉国新生代作家,朴永昌,作品名字《汉江秋》作品总分60分,第二名寒蝉国艺术家协会会员,年轻学者金铭一,作品《汉江月》
第三名,寒蝉国大学学生,作品《游汉江》
第四名终于不是寒蝉国人了,而是大和国宫前茂生。作品是《富士山下》。
前十里面,寒蝉国占了七个席位,大和国占了两个席位,华夏国占了一个席位。
华夏国的这位,是一个胖乎乎的男生,华青大学文学系的学生,总分54。
最后一名,华夏国李云,作品《凉州词》
这一环节,寒蝉国大获全胜。
接下来就要进入第三环节的第二个阶段,专家出题考试环节。
结果,主持人刚要宣布,却被台下的一道声音打断“对此次点评结果,我不认同。”
所有人都寻声望去,只见李云手拿话筒站起身来,直直地对着主席台方向,再次重申了一下自己的观点。
“这位成员你好,以上这些诗词我们专家团已经审完,相关评分因素,我们会在交流会结束后,连夜写点评词,有不明白的看点评词就好了,请不要打扰大家,不要影响会议进度。”
“既然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专家,你拍着良心说,你真的看懂了我的作品吗?”
“你的作品是给专家看,最终也是要面向所有百姓的,既要我们能看懂,也要让百姓们看懂才行,年轻人,有想法是好事,但是一定要务实才行。”
寒蝉国专家装作不认识李云,一本正经地在那里偷换概念,绑架他人认知。
不过,这些说法,显然对李云没有作用。开玩笑,在记忆里,能写进教科书里诗句会狗屁不通?
“这位专家,既然你这么说,就请你现在,当着所有人的面把我的这首诗点评一下。并且与第一名的朴永昌先生对比一下,给在家一个公平的交流环境,不要急着开始下一环节。”
李云的态度十分强硬,这些寒蝉国小西巴属驴又属狗,又犟又贱。
见李云这么要求,寒蝉国的专家不怒反喜,这么好的一个让华夏国丢脸的机会不用白不用。
当下,便点头同意了李云的要求,指挥工作人员将朴永昌和李云的作品前置放大。
“先不放朴永昌的作品,单说李云先生你的作品,你说这是诗,他却没有诗的格律,说他是词,可却没有一曲词牌名与其符合。请问,这么一种狗屎垃圾,你凭什么敢让我们给你评个高分?”
这西巴专家说得大义凛然,有一种我给了你面子,是你不珍惜的既视感。怎是一个爽字了得。
“如果你这点水平都能登台,我劝你赶紧回家,免得贻笑大方。”
说完,李云指着自己的作品道:
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,羌笛何需怨柳,春风不渡玉门关。”
一首诗吟罢,李云微笑地看向主席台,而台上的寒蝉国专家也微笑地看着李云。两方人马的眼睛里透着一决死战的意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