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249章 李翊:徐州科技院的院长非孔明莫属(2/2)

也不怪刘备轻视这些异族了。

李翊顿首对曰:

“昔匈奴冒顿单于亦曾纳贡于汉,而白登之围,几倾社稷……”

“方今海内鼎沸,兵连祸结,生民疲敝。”

“四夷枭獍,虎视边陲,此其勃兴之机也。。”

“设若天下一统而丁壮尽丧,胡骑乘虚南下。”

“则宗庙倾覆,岂非社稷之厄乎”

“是故臣佐大王,务在休养生息以固国本,轻徭薄赋以蓄民力。”

“外则绝其互市,以弱其货殖。”

“亦或离其部落以分其势,筑塞置戍以遏其锋。”

“如此则中国可安,夷狄不能为患矣。”

刘备颔首,又问李翊除了去徐州进行战略部署之外,还有别的什么事要做。

“……呵呵,大王明鉴万里,臣岂敢有所隐瞒”

“然实无他故,惟欲赴徐州,与孔明共议军械革新之事耳。”

此前攻打巨鹿时,李翊见识到了纯科技碾压,与时间差带来的战场优势。

从前弱小,不敢使劲往科技上怼。

如今齐国强大,李翊认为可以在科研技术上更上一层楼了。

但李翊平时太忙了,要做的事情太多,没办法太多时间在科研上。

李翊是个工作狂,这事儿众人皆知。

相府里的人都评价李翊是“事必躬亲”。

事必躬亲,倒不是说李翊每件事都要亲自参与。

而是大小事务都要参与和把关。

直白点,就是什么事都要管。

说好听点儿,叫事必躬亲。

说难听点儿,叫掌控欲强。

所以后世也有很多人吐槽,说李翊看似是事必躬亲,实际上就是舍不得放权。

但不管后人怎么猜想揣测,刘备是非常赞赏李翊勤勉精进的精神的。

当下也同意拨一笔款,在徐州搞一个科研所。

所长便由李翊推荐的诸葛亮担任。

至于李翊么,就当个名誉校长吧!

“那不知丞相,有何想法”

刘备也是饱享李翊的科研成果。

什么精盐、双镫、曲辕犁、高桥马鞍、木流流马等。

甚至是改变人们生活习惯,做饭用的铁锅,李翊都有设计。

这还是李翊在平时日理万机的情况下,用空余时间发明出来的。

别看李翊是踩在先人的肩膀上,但真说完全靠他自己整出这些东西也不可能。

李翊是有自己的科研团队的。

相府的西曹橼、督军等,都是李翊的得力助手。

李翊提供想法和思路,大伙儿在根据本时代的生活经验,完成实践。

所以可以理解为,这是大家集思广益的成果。

这些年,李翊也培养了一批有脑洞、有想法的科研人士。

也将他们全都了带过来,为的就是亲手交给诸葛亮。

希望把齐国的科研重任,交到亮亮手中。

“……主公且看。”

李翊取出一个木匣子,轻轻推至刘备身前。

刘备打开来看,里面存放着的是一块铁。

“此何物也”

“……此为马蹄铁。”

“马蹄铁”

“……是,臣观战马疾驰,蹄甲易损。”

“每行百里,废者二三。”

“今锻此铁环,覆蹄如铠。”

“利涉险,耐久行。”

“可踏碎石荆棘而不伤,日驰三百里而蹄不溃。”

马蹄铁主要就是用来保护马的蹄子。

在自然环境下,马的指甲每天都会被磨损。

更别提战场上的马儿还需要面对到刀枪剑戟,深陷人群中冲阵了。

就算不上战场,马儿如果没有钉马蹄铁,在负重前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小石头或者其他障碍物。

这也有可能会导致马蹄受伤,从而报废。

这种保养马匹,即插即用,功能性极强的铁块,其实李翊早该拿出来的。

毕竟它没什么技术含量,发明起来并不困难。

但也正因为发明它不困难,李翊才不敢将它拿出来。

太容易被周边诸侯抄作业了。

彼时袁绍雄踞北方,骑兵部队强大。

李翊只恐发明出来后,反为袁氏做了嫁衣。

率先拿出高桥马鞍和双马镫,也是一直藏着掖着。

只为在仓亭战场上,这种极为关键的战役中拿出来,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。

但那场战役过后,几乎每个诸侯的战马都给配上了双马镫与高桥马鞍。

毕竟这些东西不像配重式投石机,用完了就拆。

它们的使用太广泛、太频繁了。

如今的老刘,不仅得了大半个冀州,还收复了幽州、辽东。

战马资源可以说是根本不缺,甚至可以说是众诸侯中马最多的。

最没马的就是孙权。

既然马匹资源是最多的,那么拿出马蹄铁后,获益最高的自然也是齐国。

所以李翊这时候拿出来,可以说是恰到好处。

刘备将马蹄铁拿在手中,反复观摩,又问:“何以用”

李翊答曰:“将马蹄钉在马掌之上即可。”

刘备观摩许久,抚而叹道:

“铁矿难得,遍饰马蹄,岂非奢费”

李翊当即回道:

“一马覆铁,可增三载之用。”

“千骑装之,可省万金之费。”

“又何惜焉”

诚然,马蹄铁何时发明的一直饱受争议。

但能确定的一定是,马蹄铁发明之初,一直运用不广泛。

毕竟古代的冶铁技术不发达,又是国家的垄断资源。

生产农具刀枪尚且不够,还要给马儿穿两双鞋子。

的确会使很多统治者望而却步。“

“河北钜鹿,铁山如林,臣已遣工开凿。”

李翊的话还在继续。

“曹氏邯郸,冶坊昼夜不息,此天赐王业之资也!”

“此战若胜,割赵地取铁,必得巨万。”

刘备大喜,即命人先按照李翊提供的样本,打造五千副。

给幽州骑装了再说。

随后邀李翊饮酒叙谈,两人聊了半日。

于次日清晨,李翊接着出发,奔徐州而去。

由于关羽是率大军出发,虽是先走两日,但不如李翊轻车简行快。

李翊先至徐州,诸葛亮亲往见之。

与刘备一样,诸葛亮对李翊会出现在徐州同样感到震惊,问道:

“丞相身兼北方军务重任,怎会突然来徐州”

李翊解释道:

“北方事务,吾已安排妥当,不会出错。”

“翊窃度之,曹贼或诈称北线之兵,实欲图我徐州。”

“故不辞星夜,亲临察势,以筹战守之策。”

孔明微微一怔,叹道:

“丞相之所想,与亮相同。”

“亮亦觉曹操想要将主战场选在东方,而对北方则是以防守为主。”

整个曹营军事能力最为杰出的,当属曹操本人。

而曹操却选择了留在北方,何也

必是想由他亲自来抗住李翊的攻势,好为东线、南线的战场拖延时间。

毕竟曹营之中,唯一能够跟李翊掰掰手腕的,只有曹操了。

曹操还与李翊共事过,对他的用兵习惯与行事风格相对熟悉。

“……嗯,孔明且随我来。”

李翊执孔明之手,拉他去驿馆。

驿馆中站满了人,都是相府中的科研人员。

李翊一一为诸葛亮介绍。

“此皆随吾多年之匠作学士。”

“……孔明啊,汝虽与吾相交未久,然吾深知卿巧思绝伦。”

“卿在徐州数载,当知吾所创制诸器否”

诸葛亮连连颔首,“丞相所制之器,亮已观之。”

“其构造之精妙,实在令亮汗颜。”

诸葛亮是打心眼里儿敬佩李翊。

甚至觉得,李翊就是理想中的自己。

容貌甚伟,才华出众。

谦逊有理,善于巧辩。

能治农、能掌兵、能定战略方针。

还能发明实用的工具。

并且,自己也跟李翊一样勤勉精进,事必亲躬。

在读了李翊的《征辽出师表》后,诸葛亮对那句:

——“臣本布衣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”。

简直是感同身受!

诸葛亮反复研读,时时感慨,这不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吗!

同时,诸葛亮也隐隐能够察觉到。

李翊非常器重自己,是有意把他当自己的接班人培养。

虽然常有人猜测将来会是庞统接李翊的班。

毕竟庞统同样能力出众,而且还当过李翊的功曹,是李翊的学生。

怎么着也得有个先来后到,比诸葛亮优先级高不是

但面对世人的揣测,李翊对此却回复说道:

“士元之才,经天纬地,固一时之杰也。”

“然治大国若烹小鲜,非惟才高,更需气和。”

“昔子产治郑,宽猛相济,此其宜也。”

“彼临大事而少容物之量。”

“性疏阔,而乏朝乾夕惕之勤。”

“大事不可轻付,尚需坐观时变,再察后效。”

李翊先肯定庞统的才能,又指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,不适合接替自己的位置。

当然了,硬要说庞统接替不了李翊也不至于。

只是李翊性格严谨,有更好的存在自然追求更好的。

他绝不会把自己,还有大家一起努力建设起来的基业,轻易托付给他人。

不过也有人猜测,李翊说这话,就是在勉励庞统。

希望他能够砥砺自己,持续进步。

毕竟他还年轻。

李翊虽然否定了庞统,也并未言明谁能够当他的接班人。

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李翊所提到的“朝乾夕惕之勤”。

与新生代翘楚诸葛亮,不谋而合。

诸葛亮在夙兴夜寐这一块,与李翊是最像的。

可以说,李翊对凤雏、卧龙都是寄予了厚望的。

而士为知己者死,诸葛亮听说这些话之后,也是时时砥砺精进自己。

希望能努力配上自己偶像的期望。

“然吾所创诸器,实不足道。”

“以孔明之才,必可远迈于吾。”

话锋一转,李翊直接将话题转到了科研工作上。

“今齐王已颁诏,拨帑金于下邳,立格物院。”

“以孔明领院事,总其成。。”

“吾所携之诸学士,皆听孔明调遣。”

“冀君有裨于研精覃思也。”

诸葛亮一惊,暗想自己还在徐州筹备粮草、器械事宜。

怎么就突然接了一个国家级的大活儿

“……孔明毋忧,吾年若汝时,日勤十二之八辰。”

“吾辈皆如是夙夜匪懈,主上寄厚望于子,子其毋负王命哉。”

“且夫格致之学,实乃利社稷、济苍生之大业。”

“孔明岂不欲吾国祚日隆,六合早一,黔首速安乎”

李翊也讲清楚了,孔明你这点工作量不算什么。

我当初刚入职时,一天工作十八个小时的情况时有发生。

咱们都是这样熬过来的。

现在齐王对你寄予了厚望,我也承认自己在发明天赋上远不及你。

所以这科技研究院的院长非你莫属,你就不要推辞了。

言讫,李翊又拿出来几件图纸。

将它交给诸葛亮,说道:

“这是吾闲暇之余,所绘制的图纸。”

“便交由孔明研制,若待期成,便可为用。”

还是那句话,李翊虽然来自现代,踩在先人的肩膀上。

但不是说他知道什么东西,就能够发明出什么东西。

他必须得去设计它的结构,研究它的运作原理。

然后还要反复实践,才能发明出来。

这显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作量,中间有大量的时间沉没成本。

李翊一是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用作发明。

二是在巧思方面,他自愧不如诸葛孔明。

孔明将图纸一一展开,映入眼帘的第一张图纸,便引起了他的兴趣。

“……丞相,这是——”

“这叫损益连弩。”

李翊马上接话。

损就是减少的意思,益则是增多的意思。

损益连弩,便是发射一种由少变多的箭。

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子母箭。

它还有个更加响亮的名字——诸葛连弩。

李翊甚至不想多耗脑力去研究怎么发明诸葛连弩了。

只是凭借自己的构想,然后加了点自己的理解,绘制成图纸。

便交到了正主面前。

虽然内容很抽象,但相信对于正主而言,并不难做。

“此损益连弩,机巧绝伦!”

“但得运思,便知可建奇功于疆场。”

“丞相真乃天授神智,非人力所能及也!”

诸葛亮难掩激动之色,对李翊给出的图纸赞叹不已。

于是,又迫不及待地翻看剩下的图纸。

……

@全本小说 . www.iqb9.cc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全本小说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