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277章 咏春社(1/2)

李阳说:“这就对了。我们需要进一步比对一些细节,你还能想起家族里其他和京剧或者刺绣画有关的事情吗?像是特定的刺绣手法,或者和这幅画相关的特殊故事之类的。”

艾丽西亚沉思了一会儿,说道:“我记得奶奶曾经提到过,这幅刺绣画在家族里一直被当作传家宝,说画里的人物原型是家族里一位很有名的京剧艺人。但具体是谁,她也没说清楚。”

李阳将艾丽西亚的话转达给找到的“怡春戏班”成员后人。这位后人仔细端详刺绣画的照片,眼睛突然一亮,说道:“我好像有点印象了。听我爷爷讲过,‘怡春戏班’以前有个当家花旦,扮相极为出众,在当时红极一时,很可能就是画里的人物原型。而且‘怡春戏班’对刺绣画非常看重,每一幅都有独特的制作工艺。”

李阳接着问:“那您能说说这独特的制作工艺具体是什么样的吗?我们可以和艾丽西亚家族传承的刺绣手法做比对。”

“怡春戏班”成员后人回忆道:“‘怡春戏班’的刺绣画在绣人物眼睛的时候,会采用一种特殊的‘点睛针法’,先用极细的丝线勾勒出眼眶,然后再用一种独特的晕染技巧,让眼睛看起来格外有神。而且在绣衣服的花纹时,会用双线绣法,让花纹更立体。”

李阳又联系艾丽西亚:“艾丽西亚,‘怡春戏班’成员后人提到了两种独特的刺绣工艺,一种是绣人物眼睛的‘点睛针法’,另一种是绣衣服花纹的双线绣法,你看看家族传承的刺绣画是不是采用了这两种工艺?”

过了一会儿,艾丽西亚激动地回复:“没错没错,我仔细看了刺绣画,眼睛部分确实用了那种特别的针法,衣服花纹也是双线绣法。”

李阳对“怡春戏班”成员后人说:“看来种种迹象表明,艾丽西亚家族和‘怡春戏班’很可能有紧密联系。但为了严谨起见,我们还想了解一下,‘怡春戏班’当年有族人去海外的情况吗?”

“怡春戏班”成员后人想了想,说道:“听长辈说,民国初期局势动荡,戏班经营困难,有一部分成员为了生计远渡重洋去了海外,具体去了哪些地方就不太清楚了。”

李阳再次联系艾丽西亚:“艾丽西亚,现在已经有很多线索指向你家族和‘怡春戏班’的关联,‘怡春戏班’当年也确实有成员去了海外。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你是‘怡春戏班’后人的一支,但还需要做一些更细致的资料整理和比对,之后会正式给你一个完整的结果。”

艾丽西亚开心地说:“好的,太感谢你们了。我一直很好奇这幅刺绣画背后的故事,现在终于快要揭开谜底了。”

李阳回到团队,对大家说:“这次寻找艾丽西亚家族根源的过程,再次证明我们的寻亲流程是有效的,但也提醒我们在细节比对上要更加严谨。接下来,我们把所有和‘怡春戏班’相关的资料整理一下,包括从档案馆找到的信息、和‘怡春戏班’成员后人交流的内容,以及艾丽西亚提供的家族线索,确保没有遗漏任何关键信息。”

团队成员们纷纷行动起来。小钱一边整理资料一边说:“李阳哥,感觉我们每次寻亲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复杂的谜题,每一个线索都至关重要。”

小赵点头赞同:“是啊,而且随着寻亲案例增多,我们对京剧文化各个方面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了。”

小林说:“没错,就像这次通过刺绣画,我们又了解到了‘怡春戏班’独特的刺绣工艺,这对研究京剧文化和戏班历史都很有价值。”

大家整理完资料后,经过反复核对和分析,最终确定艾丽西亚就是“怡春戏班”后人的一支。

李阳给艾丽西亚打电话:“艾丽西亚,经过我们严谨的整理和分析,正式确定你就是‘怡春戏班’后人。这幅刺绣画见证了家族的传承,意义非凡。”

艾丽西亚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:“真的太感谢你们了!我一定要亲自去苏州,去探寻‘怡春戏班’的历史,拜访家族亲人,把这份珍贵的文化传承下去。”

随着艾丽西亚寻亲成功,寻亲团队在海外华人寻亲领域的声誉进一步提升。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带着家族传承的各种物件找到寻亲团队,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家族根源。

一天,团队成员小孙又带来了新消息:“李阳哥,有一位叫本杰明的华裔男子联系我们,他家族传承着一套京剧的盔头,这些盔头制作精美,上面有一些独特的装饰图案,还有一个模糊不清的标记,像是一个篆体字,但他不认识。”

李阳说:“看来又有新挑战了。小孙,你先详细了解一下这套盔头的保存情况,让本杰明拍一些清晰的照片发过来。小林,你联系研究京剧盔头的专家,看看能不能从照片上解读出一些信息。小钱,你还是负责联系材质分析机构,等盔头寄过来后对其材质进行分析。”

小孙、小林和小钱纷纷应道:“好嘞,李阳哥。”

小孙和本杰明沟通后,回来汇报:“李阳哥,本杰明说盔头保存得还不错,只是年代久了有些磨损。照片已经发过来了,您看看。”

李阳看着照片,说道:“这些盔头确实很精美,图案和标记都很有特点。小林,你赶紧把照片拿给专家,看看他怎么说。”

小林很快带着照片找到专家。专家看着照片,皱着眉头仔细研究,说道:“从这些装饰图案来看,风格比较独特,初步判断可能是清末民初的作品。至于这个模糊的篆体字标记,得看到实物才能更准确地辨认。但单从照片上看,有可能和某个特定的戏班有关。”

小林把专家的话转达给李阳。李阳说:“等盔头寄过来,让专家亲自看看。小钱,材质分析那边安排得怎么样了?”

小钱说:“都安排好了,李阳哥。只要盔头一到,马上就能送去检测。”

几天后,本杰明把盔头寄到了。小林带着盔头再次找到专家。专家拿着放大镜,仔细观察盔头上的标记,兴奋地说:“我认出来了,这个篆体字是‘鸿’字。清末民初有个‘鸿兴戏班’,以制作精美的盔头而闻名,这些盔头很可能就是‘鸿兴戏班’的。”

寻亲团队立刻围绕“鸿兴戏班”展开调查。他们通过联系各地文化部门、档案馆和戏曲研究机构,查找“鸿兴戏班”的相关信息。

在一家地方戏曲研究中心,他们找到了一些关于“鸿兴戏班”的资料,包括戏班的发展历程、拿手剧目以及一些演员信息。资料显示,“鸿兴戏班”在民国中期因为社会变革和战乱的影响,逐渐走向衰落,最终解散,成员们各奔东西。

团队成员们继续深入调查,通过戏曲界的人脉关系,找到了一位曾经在“鸿兴戏班”工作过的老艺人的孙子。

李阳联系本杰明:“本杰明,我们找到了与‘鸿兴戏班’相关的线索,和你家族的盔头可能紧密相关。你家族里有没有关于‘鸿兴戏班’或者和盔头制作相关的记忆呢?”

本杰明思索片刻后说:“我听父亲说过,家族先辈好像和一个戏班关系密切,家里一直流传着一些关于盔头制作的讲究,比如在选择盔头的材质时,必须要用特定的木材和金属,还要经过多道特殊的工序处理,才能保证盔头既轻便又坚固。”

李阳将本杰明的话转达给“鸿兴戏班”老艺人的孙子。这位孙子听后,说道:“没错,这就是‘鸿兴戏班’制作盔头的传统要求。我们家先辈一直遵循这些工艺,当年在戏班里,制作盔头可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。”

经过严谨比对,寻亲团队确定本杰明就是“鸿兴戏班”后人的一支。

本杰明得知消息后,兴奋地说:“这套盔头承载着家族多年的秘密,现在终于真相大白了。我一定要去探寻家族与‘鸿兴戏班’的历史,把这份独特的京剧文化传承下去。”

随着本杰明寻亲成功,寻亲团队的经验更加丰富,在寻亲过程中也越发得心应手。然而,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,而是继续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寻亲效率和对京剧文化的传承。

在一次团队内部交流会上,李阳说:“我们已经成功帮助了多位海外华人寻亲,但我们要思考如何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寻亲工作,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京剧文化传承中来。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一说。”

小王说:“李阳哥,我觉得我们可以举办一些京剧文化寻亲的展览,展示我们寻亲过程中的线索、资料以及成功案例,让更多人直观地了解京剧文化和寻亲的意义。”

小李也说:“对,还可以同步开展线上展览,通过网络平台扩大影响力。另外,我们可以和学校、社区合作,开展京剧文化讲座,从青少年和基层社区入手,普及京剧文化知识。”

李阳点头称赞:“这两个想法都很好。小王,你负责策划京剧文化寻亲展览的具体方案,包括展览内容、场地选择等。小李,你负责线上展览的策划以及和学校、社区的合作洽谈。其他成员也要积极配合,提供展览所需的资料和案例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@全本小说 . www.iqb9.cc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全本小说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