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如果大臣之间有矛盾,有所厌恶,这就很好控制,也是作为帝王最简单的一种君王心术。
当然也有那种雄才伟略的帝君,和朝臣们君臣一心,更是一己之力能镇得住所有人,比方说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。
可朱元璋自问自己都做不到这一点,更何况是太子朱标了,深的文人仰慕又自己重视文人的朱标,这以后难保朝堂之上会是一片重文轻武的风气。
那么这对大明而言可不好,宋朝旧事历历在目啊,文人彻底碾压了武人集团,结果就是整个大宋帝国都在面临着威胁。
更是有买城买地的事情,虽然对外战争的胜率不低,但是却是因为如果低于了一定程度,这宋就走到了灭亡的路上。
更可怕的是武人被打压,动乱就会变多,山贼土匪比比皆是,纵览前朝今朝,作乱最多匪患最严重的莫过于宋朝一代了,这难道不是文重而武轻的弊端吗。
当然这也不代表朱元璋就是将武人放在文人的前面,毕竟治理国家这等事情还是需要文人来处理,所谓上马武执笔文,两两相辅相成才能让国家稳定百姓安康。
一方都不能彻底的压到另一方,不然就是走在宋朝的老路上。
朱元璋可不想到多少年之后,自己的儿孙后代皇帝,被堂堂宰相背着跳海自尽,朝廷大军百姓官吏也都跟着一起跳海。
这看起来是十分悲壮也十分有气节的行为,但是真的细想下来,数十万人啊,哪怕其中有老人,有妇孺残弱,但更多的不应是男丁汉子吗。
别说什么文人手无缚鸡之力,所谓孔夫子讲究君子六艺,文人再弱他也是个汉子,结果这些人不是死在和敌人拼杀的战场上,也不是死在敌人的刀枪杀戮之下,反而是一个个向下饺子一般投向了身后的汪洋大海中。
看来是为国殉节悲壮不已,但是朱元璋却很是不屑这样的行为,文人又如何,面临着国破之时,当提刀杀敌于阵前,哪怕身死,亦要为国献出最后的生命。
所以说朝堂风气上不能全都以文事为主,不然难免要落得宋朝的后路,不过这短时间里也是不能改变朱标的想法。
所以朱元璋都想好了,自己这后面的几年,就好好的教一教自己儿子帝王心术,告诉他文人可以用,毕竟治世需文道。
但武人亦不能舍弃,保卫国家,边境防护等等,这些可都要依赖武人出力,如果国内风气文压武,那倒是面临敌国压境的时候,要让这些文人书生到城墙上去念着圣贤书经劝解敌人投降不成。
所以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均不能乱来,朱标就是太过重文,还是要好好的接受一下他朱元璋的武事教育,可万万不能让宋濂那个老家伙将自己的儿子教成了喏喏文君,必要时候的狠心手段,这才是至尊之位应该具备的,君王之路可从不是一条坦途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