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不觉已是九月的尾巴了,南方的此刻,可能暑气都还没消。
但在边疆可就不一样了,抢收之后也就不忙了,但家属院的家属们却忙了起来。
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紧张有序的做着猫冬的准备。
晾晒坚果,趁着还没冷每天成群结队的上山捡各种菌子,边疆物产丰富,自从兵团来开荒之后土地里的粮食逐年攀升,牧区的牛羊更是一年比一年养得多。
山上这些东西就不像以前那么稀缺了,今天姜听澜休息,跟着吴嫂子几人上山捡了好几筐菌子,像花菇,羊肚菌这些后世卖的比较昂贵的菌类,竟然都捡了一大筐。
回到家之后,姜听澜就迫不及待的把这些菌菇全部晾晒了起来,冬天就可以用这些给煲汤了,到时候再给北城的公婆寄一些回去。
她才晒好菌子,就看到吴嫂子还有李嫂子抱着一些破旧的棉衣朝曾婶子家去,打算一块儿翻新棉衣,看到姜听澜在院子里晒菌子,还邀着她一块儿过去。
姜听澜应了一声,“嫂子,你们去先,我晚点过来。”
这时候条件不好,物资不丰富,年年做新棉衣不现实,但是穿过两年的棉衣就不暖和了,所以天气凉下来家属院的人就爱翻新棉衣。
就是把棉絮拆出来,重新弹过,这样棉絮就会变得蓬松一些。
不过这个就跟拆毛衣重新织一样,始终没那么保暖了,但比不翻新还是暖和舒服很多。
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创造出这么多的适应环境的东西,这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。
姜听澜看大家不是翻新棉衣就是拆了坏掉的毛衣重新织,也来了兴趣,她这些都不会弄,也抱着毛线打算过去学一学。
读书那阵见学校里有人给对象或者闺蜜织过围巾,那会儿她还七歪八扭的跟着同学学织了一条围巾。
说起这个织围巾,她这会儿才想起来,那条围巾好像一直没送出去,不过她当时是想送给谁啊?
这会儿竟然一点想不起来了,估计是想给自已大哥,然后觉得太丑了没送出去,所以一直放在家里。
现在就先便宜陆知衍了!
“听澜妹子,想啥呢?”曾婶子拆完手里的棉衣抬起头,看她没动,这姑娘说要来学织围巾,结果抱着毛线过来,坐着就盯着手里的毛线。
姜听澜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李嫂子说:“我想嫂子们织的毛衣这么好看,我这要织得丑都不好意思了。”
曾婶子爽朗地笑了:“嗨,那怎么会,大家也都是练出来的,咱也不是拿着就会的啊。”
“对,当初我刚来这边别说织毛衣了,缝补也不太行呢。”李嫂子接话道。
家属院的嫂子们最是热心了,况且这会儿就姜听澜一个新手,大家都是经验老到的老师傅了,最爱带她这样的新手。
听她担心自已织得丑,都轮番上阵的教她,七嘴八舌地给她传授经验。
“织围巾最简单了,就学个平针就行!”